首页 > 汽车 > 国际

三菱材料承认造假 日本制造业正上演“无人生还”?

来源:互联网

  日本制造业多年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齐心协力的发展模式,结盟早已成为常态。不过,一旦其中的某一家出现问题,其他企业就可能很难保全自身。如今,日本制造业因供应商造假事件,恐怕正在上演一出“无人生还”的戏码。

  11月23日,就在均胜电子并购高田又有了实质性进展的当天,日本大型金属生产厂家“三菱材料”承认,该公司旗下两家子公司“三菱电线工业”和“三菱伸铜”也存在数据造假行为,其产品应用范围包括飞机、汽车、电力设备及电子机械等零部件。

  其中,三菱电线工业的造假行为可追溯至2015年4月,篡改了防止漏水等的密封材料数据,产品由箕岛制作所(和歌山县有田市)制造。该产品被用于飞机和汽车上。而三菱伸铜的若松制作所(福岛县会津若松市)则纂改了金属制品的相关数据,可追溯至2016年10月。

  事实上,三菱材料在与此前爆发造假丑闻的神户钢铁联合投资的铜管合资企业中持有45%的股份,其中也包括Hatano工厂,该工厂正位于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丑闻的中心点。

  对此,三菱材料表示,所涉供货方可能高达258家企业,目前三菱电线工业和三菱伸铜已向对方作出说明的企业为54家,迄今为止还没有确认到安全方面的问题,但三菱材料已经成立相关工作组对问题进行调查,并将通过制定相应措施来改善质量控制程序。

三菱材料社长竹内章(Akira Takeuchi)(中)及其他高管鞠躬道歉

  24日,三菱材料社长竹内章等高层领导在东京举行了记者会,竹内章承认,公司去年就发现了数据造假问题,今年10月已经拿到调查报告,但并没有及时对外公布,对此,竹内章辩解道:“应该在确认所有受影响客户之后再对外公布。”

竹内章

  记者会上,三菱电线工业社长村田博昭坦言,自今年2月掌握问题以来,“在认识到或许存在不妥的情况下仍持续出货”,由于问题制品有可能被客户企业之外使用,确认是否安全需花费时间。

  经济产业大臣世耕弘成在内阁会议后对记者说,这起事件是“动摇了企业诚信经营基础”的恶性造假事件,辜负了社会各界对日本制造的高度信赖,国土交通大臣石井启一表示“非常遗憾”。

  正如三菱此前担心的那样,受丑闻影响,24日东京证券交易所三菱综合材料的股价大幅跳水,跌幅一度达到11%。

  那厢,高田刚刚因为产品缺陷问题而难逃“并购”命运,日产则因质量监管流程被ISO取消了六家工厂的认证资质,三菱材料又再次被曝出数据造假,令人不禁要问:日本制造业这是怎么了?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付一夫撰文指出,或许日本制造业已经陷入了“创新陷阱”,即企业越是利用自己原有的技术专长,越是持续技术创新,在原有技术轨道上就走得越远;也正因为如此,企业也便越会延滞进入新的技术轨道,进而也越来越遭受旧技术极限的扼制。

  不过,这或许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个机会?

  请别误会,这并非意指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要依靠其他国家制造业的没落,而是通过选择并购国外拥有悠久历史的制造业品牌,对于资金雄厚的中国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一条捷径。前提是在并购后,对其技术和经验等能够充分进行消化和吸收,并为己所用,例如吉利汽车。

  当然,中国汽车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时间很早,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一者,过去对于国外车企拥有盲目崇拜,认为只要花钱,哪怕只买个品牌,也能帮助自主品牌提升一个台阶,二者,过去在开展海外并购时,经验并不丰富,容易被坑,例如某大型车企曾经试图并购的某韩国品牌。不过,如今这两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汽车企业的并购目的和方向都日渐明确,也逐渐树立了正确的投资理念,况且中国的汽车消费者早已过了只要是“洋品牌”就一拥而上的不成熟阶段。好比现在,你对日系品牌还存有多少好感?

  最后要提的当然还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汽车企业当自律,方能自强。

  策划编辑:张鹏

相关阅读

Copyright© 中华消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