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评论

奇瑞为何要引入战略投资者

来源:互联网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奇瑞寻找战略投资者的消息此起彼伏,成为媒体关注焦点,而奇瑞亦屡次辟谣。

  10月9日上午,当一则“奇瑞将整体打包卖给一家民营企业”的消息还在不断扩散时,中午时分奇瑞的官方微博就立即发声,表示“请大家放心”,奇瑞完全没有“整体打包出售”的计划,并于10月10日在其官方微信上发布了《关于奇瑞股份资本运作的几点说明》,就奇瑞股份资本运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这并未让“八卦”的媒体就此打住。不久前,奇瑞又被曝出要“拆分出售”、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消息,据称奇瑞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已经开展,旗下的凯翼、观致以及奇瑞巴西汽车进口、制造、销售有限责任公司都将迎来股权调整,凯翼汽车或将被五粮液收购、观致汽车最终可能会花落宝能。虽然笔者在向奇瑞公司求证时,其内部人士表示目前不方便进行回应,但在奇瑞发布的《说明》中提及的“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资本方”和“奇瑞未来在技术研发、产业布局等方面都有全面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只是其中一部分”等,或多或少证实了奇瑞正在寻求战略投资者的传闻。而最近,又有知情人士透露观致将在11月启动第二轮挂牌完成交易,并于今年年底前敲定新股东事宜。而宝能将在杭州富阳投资约140亿元建设年产3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新闻,让宝能接手观致的传言更有坐实之感。

  为何曾经的自主龙头企业奇瑞要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资本方,并与众多感兴趣的投资者“保持接洽”?答案不言自明——奇瑞现在很缺钱。

  与国有汽车集团相比,奇瑞算不上家大业大、财力雄厚,也没有长期盈利的合资公司当“奶牛”。诚然,奇瑞现在拥有属于自己的中外合资企业奇瑞捷豹路虎,并成为其目前整车业务中利润最高的板块。据统计,2016年,奇瑞捷豹路虎销售收入为198.46亿元,净利润28.06亿元,奇瑞可根据50%的股比获取14亿元利润。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合资车企起步较晚,市场尚待培育,欲通过合资企业来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资金,实力尚弱。

  近年来,奇瑞建立了研发、生产、质量、营销、财务等九大运营管理新体系,创立观致品牌,海外布局也始终在稳步推进过程中,因此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市场表现的或明或暗,导致了如今的“入不敷出”。与吉利、长城等民营企业相比,迟迟未能上市的奇瑞融资渠道有限。如今奇瑞的核心融资模式,依然是常规的商业借贷、股权质押或转让,以及票据融资。多年来,奇瑞汽车的财务问题在行业内都处于秘而不宣的状态,而通过大量举债进行各方面的投资,回报率和盈利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当前汽车行业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无论是电动化、智能化还是网联化,奇瑞欲夺回我国自主品牌车企龙头地位,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布局不可或缺,资金的花费和过去相比只多不少。然而,要迎接新技术革命,以奇瑞目前的资金可以说是捉襟见肘。在上市遥遥无期、企业发展亟需大量资金的时候,剥离部分不盈利的业务板块、寻找资本合作是奇瑞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奇瑞值得进行战略投资吗?根据传闻,目前投资者“候选人”队伍中,包括董明珠、五粮液、宝能、百度、兴业银行和正道资本等。显然,在投资者眼中,奇瑞虽然不如当初风光,但实力犹在。这家曾经的自主品牌销量冠军已经积累一定的家底,并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在国际市场也深深扎下了根,大量的资金投入极有希望快速进入收获期。有知情人士认为,相较传统汽车业务,奇瑞的新能源板块更具投资吸引力。早在去年,奇瑞新能源就拿到了独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今年前9个月,奇瑞新能源的销量为1.79万辆,同比增长78%。据悉,奇瑞是现有汽车企业中少有的新能源业务能实现盈利的企业。

  虽然投资对象尚未尘埃落定,但奇瑞要引入战略投资者一事应该已板上钉钉。对此,笔者也想提醒奇瑞注意两点。首先,尽量减少对旗下盈利状况较差板块的投资和持股比例,甚至部分资产可考虑转让,从而达到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的目的。其次,对于新能源汽车这样的重点发展领域,即便通过引入行业外投资者来减轻资金压力,奇瑞也应掌握足够的话语权,以避免资本对旗下战略品牌的发展规划和路径产生冲击,影响企业持续发展。

  编辑:李卿

相关阅读

Copyright© 中华消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