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评论

金台车评:学十九大报告,品中国汽车(三)多一些文化自信 撸起袖子加油干

来源:互联网

  自从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世界力量格局一直在急速转变,中华民族迎来走向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会上意气风发地告诉全世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据此基本判断,他在报告中再一次提到了“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会后,“四个自信”也写入了党章。

  把“四个自信”与中国汽车产业结合起来,笔者觉得,文化自信最值得中国汽车人品味。将近年来国内外汽车界的发展势头对照起来看,中国汽车人就可以管窥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文化自信,尤其是质量自信,而不应只做个吃瓜群众看热闹。

  先说中国汽车产业。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中国汽车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信和豪迈,中国已连续八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车产销国,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在2016年达到43.19%,距离半壁江山越来越近,与洋品牌平分秋色越来越有可能。如今,在世界汽车产业迎来百年来最为重大的巨变时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得异常活跃,中国品牌汽车创新领潮的信心和能力空前强大,中国要成为汽车强国的感觉从来不曾这么强过。正是感受到了蓬勃向上的强烈共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发出了一声蕴积已久的呼喊:“中国汽车产业的春天来了!”

  再看看近30年来引领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方向的德国和日本近几年的表现。2009年,日本高田公司“气囊门”爆发,至今连累各公司召回1.2亿辆汽车,高田亦被迫于今年申请破产保护;2015年9月,大众汽车柴油车“排放门”爆发,至今善后未完;2016年4月,三菱汽车“油耗门”爆发,股票大跌,被雷诺-日产收入囊中;今年10月8日,日本神户制钢“质量门”爆发,世界500多家大公司惊魂不定;10月,日产汽车和斯巴鲁汽车相继爆出“质检门”,目前正处于日本政府无限期监管当中。丑闻一件接着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直让中国汽车媒体惊呼“糊弄成性”!

  汽车是德、日两国的经济名片。德国人严谨和高质量的神话、日本精益制造和工匠精神的招牌,一夜之间轰然坍塌,品牌一块接着一块被自我玷污,品牌精神和质量文化大打折扣、失色不少。与之相反,中国品牌主力车企则持续砥砺奋进,质量管控日臻完善,甚至再创新出不少中国标准,中国汽车人和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自信正在持续增强。两相对照,充分说明质量神话源于竞争和压力,绝非与生俱来。大家都知道,德、日在工业化初期,产品品质也曾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

  中国人的质量观念要比西方人成熟得早得多。例如,西安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兵器,同一个镞的三个面误差小于0.15毫米,不同镞的误差小于0.2毫米,质量一致性非常高。这些兵器上都刻着制作时间、机构、督造者和工匠的名字,质量可追溯的制度比西方早了约两千年。至于中国古建筑、丝绸、茶叶和瓷器的制作技艺之精湛,更让西方人叹为观止。

  那么,代表着世界领先质量水平的德、日车企,为什么都开始造假了?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有四点:一是市场饱和,二是创新乏力,三是盈利压力,四是中国制造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这几年,中国品牌主力车企的表现正好与之相反,文化自信越来越强,感觉越来越好。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发布的2017中国新车质量研究显示,中国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新车质量的差距连续第七年缩小,2017年两者的每百辆车问题数(PP100)已进一步缩小至仅13分。

  当然,直至目前,西方国家不曾停止过给中国经济和“中国制造”泼脏水,“污名化”行动还在继续。例如,10月25日,德国著名数据网站Statista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品牌声誉连孟加拉国都不如。10月27日,该网站被打脸。德国新闻网站的文章指出,尽管“中国制造”依然存在负面形象,但德国质量协会和市场研究机构Innofact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的德国人拒绝中国产品,“中国制造”进入德国人的购物袋已是常态。其中,电子产品最受欢迎,50%的德国受访者买过中国品牌智能手机和电脑。此外,有23%的受访者买过中国制造的厨具。年轻一代对“中国制造”的认同感更高,在18~29岁的群体中,82%是“中国制造”的消费者。

  今年5月和9月,为配合美联储缩表和加息,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相继调低了中国的主权信用级别。按理说,这非常不利于中国主权融资,然而,10月28日,中国在香港发行的20亿美元主权债券被市场疯抢,认购金额是发行金额的11倍。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的国运来了,中国汽车人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更多一点质量自信和文化自信呢?

  编辑:李卿

相关阅读

Copyright© 中华消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