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侯安扬:当前股票投资价值高于债券、地产
侯安扬是北京大学工学学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学硕士,具有深厚的数学和计算机功底,擅长宏观经济分析和金融建模,具有12年证券投资经验。2013年侯安扬被福布斯中国评为中国30位30岁以下优秀创业者,是其中唯一一位金融从业者。从业以来侯安扬业绩稳健优异,旗下多个产品获得朝阳永续、东方财富(行情300059,诊股)、私募金长江所颁发的奖项。
另外,侯安扬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演讲,所著文章被多次转载,例如:在北京大学演讲的《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在国信策略会演讲的《存在与时间》、在2015万得财经会议演讲的《当前A股所处的市场阶段》、在2016年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年会演讲的《A股和港股的机构行为》。被广泛转载文章有《獐子岛(行情002069,诊股),又一个蓝田股份》、《浑水如何调查公司》、《500亿VS6000亿,小宝能如何奇袭大万科》等。
近日,机会宝独家专访了上善若水董事长侯安扬,干货整理如下:
机会宝:创业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侯安扬:印象最深刻是最初最艰难的时候。当时我们只有两个人,找小办公室,甚至从门卫到清洁员,到自己下单组装电脑这些事情都是自己做。那个过程相当于从无到有的过程。当时是在一个小办公室,这个事情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从事的是资产管理行业,所以很多印象中的东西都跟市场相关,几乎都是在市场极端的波动,比如说2013年年中的时候钱荒,包括到2015年整个上半年特别亢奋的牛市,到熔断,到最终特别极端的市场的时候都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果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去看的话,我个人认为是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多事情会特别的深刻,所以对时间的记忆就变成了在这种上证指数的K线上记得哪一天又发生一个极端的事情。
当时我们做这家公司就纯粹是喜欢研究和投资,也没有意识到说叫资产管理行业。 2010年我回国之前,这个行业是存在的,但是特别小。私募基金这个行业从赵丹阳开始,是一个从过去的灰色理财阶段到开始有阳光私募的阶段,到今天可能更多人知道。整个行业还是处于发展初期,从我们自身来说,一开始没有想到行业前景会这么好,而是更多的源于自己内心,当时在学校就比较喜欢接触股票研究背后的东西,这个是做这件事情初始的动力。
机会宝:侯总的微博目前有40多万粉丝,是怎样做到的?对自己微博网红的身份怎么看待的?
侯安扬:这个主要是靠时间积累,从注册到现在已经6、7年的时间了。回国不久就注册了,2010年下半年,当时微博也比较时新,有点接近于国外的twitter ,之前也注册过twitter 只不过那是国外的软件。因为每天工作几乎都在电脑前,有时候想表达一些东西和记录一些东西就使用微博,但是也没有想到会有几十万的粉丝。金融行业是一个相对专业的行业,自然达不到像那种大众传媒娱乐的上千万的粉丝,但是这种四十几万的粉丝确实一些影响力。很多媒体也会经常蹲在我微博上去搜集一些资料这些东西,这个也算是无心插柳。这个账号一直都是我个人在运营,没有用很多时间。平时使用电脑的时间太多了,一天几乎是8-12个小时都在工作,所以有时候也会在互联网上去逛逛,再加上最近这几年从微博、微信开始,信息的传递速度明显比原来快。我们自己也写网络爬虫去搜集一些数据,发现微博是一个很有用的信息源,这个估计未来也会继续用下去。
机会宝:对当前宏观经济怎么看?大类资产会优先做哪些配置?
侯安扬:现在是一个经济有向上力量的时候,我们国家政府力量很大,叠加政府的供给侧改革,所以是比较容易看得到宏观环境对股市稍微有一点有利的。之所以说经济复苏,这个事情比较有内生动力,就是因为我们从2011年到2016年上半年,整个经济几乎都在一个持续去产能的阶段。我跟踪的数据表明,民企这几年的负债率是不断下降的,他们的投资速度最差的时候,固定资产投资都已经接近于零。但是从2016年年中开始,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经济有内生复苏的动力,但是这个力量在过去强刺激的背景下又没有办法像2009年这么大的力度,所以呈现比较微弱的形势。
从去年开始,我们国家还有一轮供给侧改革在方方面面进行,一开始是在偏煤炭行业的产业链里,到今天又涉及到钢铁、包括大宗商品的铝,最近又到了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阶段。从整个经济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很好的情况就是产能过剩的情况得到一些缓解,包括杠杆过高的情况得到了缓解。但是中间也有一些纰漏,比如说伤及一些民企,所以现在的争议比较大。但是从我理解的角度来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大政府市场,政府的力量很大,政府所做的事情不管你认可它或者不认可它,它都是一种不能忽视的存在。供给侧改革这个力量非常大,以至于影响了很多行业的格局。从投资角度来说,这个阶段是比较好的,因为市场还是有标的可以挑,而且经历了2015年年终到2017年的下跌,整个市场的泡沫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现在也不好说特别贵,但是也有很多股票不好说是便宜,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是以选股为核心,而不是你单纯押指数就OK。我们现在从整个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股票、债券和地产这三个资产里面,最有价值的还是股票,其次是债券,最后是地产,这个是基于之前说的宏观环境跟政府的政策来做的大的推断。
机会宝:对房地产怎么看?
侯安扬:我跟踪房地产有好几个维度。从领先的角度来说,深圳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深圳在过去可能是资金的一个结构性影响,深圳比较市场化,然后金融机构在很多的房贷利率政策上先从深圳开始,所以导致深圳在整个中国的房地产里面起着领涨和领跌的信号作用。从我对房地产研究的角度去看,从2015年的330新政开始,中国地产就进入了上升期。2015年330到2016年3月份深圳地产涨幅非常大,但是从2016年3月后深圳就开始进入了滞涨阶段。我们算过,从2016年3月到现在深圳又小跌了一些,到后面深圳领涨的一线城市也开始涨起来。北京今年涨了很多,去年也涨了很多;上海主要的涨幅在2016年;广州比较特殊一点,但是也涨了很多。中国处于一个区域分化的阶段,从房地产全局性来说研究房地产要按不同的地区说的。我们现在去分析全国的房地产,其实大的投资阶段已经过去了,但是你可能会找到一些局部的比较受益于未来进一步城市化的一些城市。比如说临近一线城市的一些城市,还有人口持续净流入的一些区域性的二线城市。但是全国性的房地产应该是最后一波上涨了。我们理解的全国性的房地产就是因为中国最主力的购买人群是25-35岁,这个人群的购买力会在这几年进入到最顶峰的阶段,你把这个时间推断回去,基本上从85年-95年出生的人口,这个阶段他们进入了一个购置房子的高峰期后,后面随着人口数量的下降,购买力就会大幅度的减少。所以在全国性来说其实房地产已经没有任何机会,而且是风险大于机会的。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说,这个产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它不一定在开发阶段会有机会,可能在运营机会还有机会。所以我更倾向于理解去参考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些内生的规律,比如说它接下来是不是有一些存量运营的这种地产产业链的机会去找,但是纯粹的运营开发卖房子的那个机会,我相信你们也会比较认可李嘉诚还有王健林他们从房地产撤出来的一些布局举动。我个人看房地产,希望它不会出什么大的幺蛾子。中国房地产持续涨了十几年以后,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资产是有周期的,万一哪一天进入到一个持续下降的阶段,买到顶峰的人受伤程度就会很大。从任何一个国家历史来看,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它一旦进入到一个下降阶段的时候,对很多人的冲击非常大,所以我希望这个地产的泡沫能够平稳的着陆。
机会宝:对租售同权怎么看?
侯安扬:租售同权这个事情从中国的房地产角度来说是一个好事情。城市的运营是需要一个成本计量的,我当时研究深圳的时候,深圳发展有一个特别好的点就是深圳的城中村,以极低成本的租金吸纳了大量的年轻人。我们去城中村调研过,一个年轻人即使没有任何收入的,他一个月只花三四百元就能够在深圳租一个特别小的房间,然后他就能在这个城市落脚。如果推广租赁,可能将来不需要买房就能在这个城市立足,整个城市的运营成本会得到很大的缓解。在中国的发展过程里,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有些城市运营成本低,他的人民生活水准大家有更多钱去花在消费上,比如说广州、佛山、包括重庆、成都也是这种。但是有些城市,最极端是香港,它通过控制土地,很大收入的一块都得拿去还房贷的时候,这个城市很多人均产值低的产业就会慢慢萎缩掉。这个对中国整个格局来说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不认为中国4个一线城市,甚至更多的城市只能发展金融业。香港可以做到这样,因为香港只是一个城市,中国是一个大国家,我认为租售同权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
机会宝:对A股的后市怎么看?主要风险点在哪里?
侯安扬:我个人对指数的波动没有太多的兴趣,也没有能力去预测,因为我发现做投资,除了你挑错股票的风险之外,还有你不做任何投资的风险,就是踏空的风险。我原来最早的时候是面临比较大的挑错的风险,随着我们自己投资实力的增强,现在面临踏空的风险。我现在去做了很多研究,我发现如果市场不是在一个极端估值的情况下,你可以通过选股去做很好的投资,这个也是巴菲特在美国这么几十年里面他所做的一个很好的投资策略。我们去研究他的大的资产配置的变动和他对于宏观的把握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只有在极端的宏观环境里和极端的估值里才有反应,在平时估值不高不低或者是估值极低的时候,他其实是持有甚至是买入的,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策略在非常长远的投资里是比较划算的。而中国现在A股里的估值体系我认为是一个不高也不低的状态,里面存在着很多你可以靠你的选股能力去赚到钱的机会。但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全面性的低估的状态,你如果押注某一个指数,可能这个阶段不一定有什么收益,再加上这几年经济分化了之后,不同板块它的波动有时候是反着来的。比如说今年最好的指数是偏大股票、偏蓝筹股涨了差不多20个点,但是最差的指数今年跌了30个点,就是那些偏小的、偏成长的,那么你在这个时候说到底是熊市还是牛市,其实我觉得理应分不清了。从投资价值来说,因为成长股在2013年-2015年涨了一大轮,到现在从2015年年中到现在又跌了很多,我目前我是更倾向于中小盘的成长股。
机会宝:港股月线七连阳,对港股的后市怎么看?
侯安扬:实我对港股还是非常乐观的,港股在估值体系上来说是很便宜的。另外从中国企业定价权来看的话,港股不应该只有这么一点点估值,为什么这么说?你可以去对比美国市场,美国标普500,中国的这些国企过去好几年整个资产回报率都是不断往下掉的,所以他们对港股的估值就会压得很低,其实港股今年涨了不少,但是也比标普500这些公司要低一大截。其实中国的国企ROE是完全可以往上提的,因为做供给侧改革的时候,这些国企的一些杠杆问题,还有去产能问题都会得到极大缓解,所以估值是很划算的。这些企业的增速,他们的基本面也会比美国公司好一些,所以我认为港股继续强烈做多会比较好。
机会宝:有哪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个人的投资风格影响比较大?
侯安扬:我最早的时候,当时在学生时代我是瞎炒的。2005年-2007年只要你敢做就能赚钱。我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自己意识到得有一个体系,当然因为我自己是理工科,所以我做了很多的策略,今天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叫“量化”。这些策略比我个人去主动管理做的还要好,像我们最早发行的产品现在差不多快到3元,就是5年涨了3倍,但是如果我们当时纯量化、纯策略做的话已经到了4元多了。这个比我们自己做得还要好一些,但是我在中间过程,因为一些个人的际遇原因,我接触过一些做价值投资做得很不错的前辈,他们的投资风格是高度的集中。我当时试图去学习他们,但是学得不是太理想,因为这个东西是需要对投资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的,所以中间经营的过程里也走过弯路,试图去抛弃自己成熟的体系去学别人。我们到今天,整个公司的人数变多了以后,我们就开始回到原来的偏策略化的运营方向。我们也建立了一个主动管理研究的团队在一些特别好的公司里面做研究。中国在这个阶段,包括过去20年里面,出现了一些公司,你只要发现它一直持有它,就会赚很多钱,这些公司在中国目前来说,因为转型的原因可能还会继续不断的诞生,我们希望能够集中我们的这些力量跟这些年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在主动管理这条线有一个更好的研究,希望能找到那种很好的公司,我们一直陪伴着它走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这种机会。
机会宝:平时怎样安排自己每天的时间?对重仓持有的股票需要做的怎样的研究认知程度?
侯安扬:我生活比较规律,我家就在公司附近,基本每天上午要么走路过来,要么坐一站地铁过来。到了晚上下班后就回去陪小朋友,等小朋友差不多要睡觉的时候就去健身,周而复始。平时的出差也不多,一个月可能一到两次。基本还是在北京和上海,因为这些公司基本都集中在相对发达的地区,所以算是一个比较规律的生活状态。平时调研的不算太多,我们在做案头研究的过程执行了比较苛刻的标准,一些不太符合标准的公司,慢慢就不用去看了。但是一旦我们发现很好的公司,我们需要去做很精深的调研,包括它的经营数据。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一个更勤快的工作去跟踪得到,比如通过互联网上一些数据去抓取他,是不是他在经营上有比较安全的一些做法。因为中国的企业竞争环境很激烈,如果在投资的过程里面不做很多功课,其实面临的风险是会比想象的要大。
机会宝:除了投资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喜欢读什么书?推荐一下对您印象比较大的好?
侯安扬:炒股票就是爱好,这个事情干得一直挺愉快的,所以工作和兴趣没有太区分。过了三十岁之后自己考虑是不是要找一个新的爱好,目前来说是健身,生活是比较规律一点。我自己在这方面其实基本上还是比较严格的去要求说你投资也好,还是生活也好,相对要规律一点。读书这方面,我都记录了自己每年看的书,这几年下来有一些,一年有四五十本,基本一周看一本。我看的书比较杂,没有集中在投资领域里去看。这几年我读了大量的书,基本都很喜欢去拿一些教材类的去读,包括我之前琢磨说投资是不是跟心理学相关的,然后也翻了很多心理学教材的书。包括这几年看到中国进入到一个供给侧改革的阶段,然后我自己又去翻了政治经济学的一些书来读。所以我觉得理解一个市场或者理解这个社会可能是更核心的。在这里面我觉得心理学的书是很受用的,卡尼曼那本《思考,快与慢》很有价值。然后经济学的书,我现在比较认可的是科斯的那些东西,包括科斯、张五常所提的经济学里面交易费用的一些论述。在一些偏应用类的话,像去年下半年做了传媒产业的一些,所以我自己又去买一本特别厚的《认识电影》,我去年读了这本书,根据它里面说的东西去看了上百部的电影,然后做了很多的事情。
关注机会宝微信公众号(jihuibaoribao),了解更多行业与公司信息!下载机会宝APP,约调研、发路演、看直播,还可音视频互动参会。机会宝APP,让您随时随地把握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