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王朝才:推进PPP发展 政府观念需转变
2017年9月25-26日,由投中信息和投中资本主办、投中网协办的“第11届中国投资年会有限合伙人峰会”在深圳隆重举行。本次年会以“重塑世界格局的中国力量”为主题,通过两天两场峰会,深入探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意图与中国LP市场趋势与机会、中国VC/PE机构发展。来自知名投资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上市公司、保险资金、财富管理机构等众多参与方,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梳理中国VC/PE投资市场现状、判断行业未来走势、探讨市场发展格局,为中国LP市场投资理念及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与借鉴。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王朝才在主题演讲中,介绍道基于国内目前GDP降到6%左右,税收增长也降到6%的经济新常态,以及地方政府收入锐减、财政支出压力大的现状,拥有融资、规划、运营三大功能的PPP得以进入国内。但PPP发展进度并不理想,王朝才对此给出三个建议:政府观念需要转变;资本方与政府合作中的法律地位需明确;政府需提高合作效率。
王朝才
以下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王朝才在“第11届中国投资年会有限合伙人峰会”上演讲实录,投中网编辑整理:
在中国城市和产业双升级的大背景下,产融结合的趋势也是必然的,民间资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PP的发展也是政府鼓励的方向。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有请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王朝才先生,王院长是PPP领域的专家,让我们有请他为我们分享城市发展与PPP,有请王院长。
王朝才: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异类,大家都在市场里,我既不在市场里,也不是官员,是个搞研究的,是纸上谈兵的。周总和金茂资本的同事请我来讲一讲,我就想讲一句话,在今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城市经济很重要,在城市经济中,社会资本参与非常重要,而且机会很大。
现在我们有一个判断,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城市经济驱动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确立的发展战略是外向型经济,靠出口发展,曾经我们的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现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再把目标定到出口为主已经很难了,再一个是我们的人民不能享受到我们发展的福利,所以我们提出来要发展内需。我们的内需在哪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就是城市经济。包括城市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科技、制造业。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还可以,主要是我们城市一些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快递、外卖之类的发展。
在中国搞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的责任很大,需要的资金也很多,但是我们的地方政府还很难承担。有一个测算,每增加一个进城人口,地方政府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要15万的投入,当然像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可能还不够。每年大约1500万人进城,光这一项,国家地方政府就得花3—4万亿左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地方政府是很难承担的。
而对于我们的地方政府来说,当前它的资金能力是非常弱的,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财政新常态。什么叫财政新常态?大家可能都知道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原来每年增长10%以上,现在降到了6%。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从宏观经济来讲,6%以上就够了,但是大家要看到另外一个方面,经济增长到6%以上以后,我们的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原来GDP增速10%以上的时候,税收增速年均20%以上,那些年我们财政的同志每年到年底忙超收的怎么花,现在是什么概念?现在GDP降到6%左右,税收增长也降到6%,甚至还不到6%。现在财政在年底在忙怎么把账做平衡,忙催收,这是一个新常态。
另外一个是地方政府投入收入锐减,国家正在探讨土地征收方式的改革。换句话说原来地方政府那么多的投入收入,靠的是剥夺了农民的权益,从农民的那里便宜的征地,然后很贵的卖出去,那就等于是把农民的钱分了,这个做法导致了很多问题,现在正在探讨怎么改革。如果改革成功了,农民可以直接卖地了,我估计地方政府的收入会越来越少,我们不说地价的问题,这是一个政治上变化的趋势。
另外一方面的,我们的财政支出压力特别大,环保问题非常突出,还有低收入人口,对国家来讲,我们现在还面临好多科技、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财政的收入少了,但是支出不能减少,我们的环境支出、卫生支出、农业支出没有一项的增长能降到6%以下。
还有地方政府债务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没有大危机,但是个别地方出现违约的情况确实是时有发生的。
地方政府要做那么多事,但是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怎么办呢?这里就引入一个新的理念,原来经济学里面有一个理论,政府的事由政府自己来做,把市场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两个部分,私人产品就是市场来做,公共产品由政府来做。我们发现公共产品的范围太大,道路、环境、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廉租房都是公共产品,这么多公共产品政府做得完吗?我有这么大的能力吗?所以在西方国家出现了PPP以后,出现了一个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的作用是保证这个产品有供给,政府不一定去生产。什么是生产?举个例子,保证每个人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是政府的责任。谁给他看病呢?这是生产,私人也可以,外国人也可以。这就把生产和供给分开,政府负责供给,生产可以让私人资本进入。PPP就是这么来的,有好多事情本来是政府做的,园区、开发区几通几平应该是政府做的,但是政府一方面没有这个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其它的原因,所以它通过PPP,让社会资本参与。而我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社会资本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恰恰与PPP的功能非常契合。用私人资本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恰恰是PPP的优势。
有人说PPP有什么功能?我们一般强调它的三大功能,第一是融资功能,它可以带动社会资本,比如说我们通过资本运作,把市场的资金带进来,这个是大家都同意的。第二是规划功能。我们的城市需要规划,往往我们以前的策划是政府部门或者请一些高级研究机构来策划,往往是好看不好用,我昨天看了一个项目,是找一个高级研究院设计的项目,人家设计下来投资要99个亿,后来让一个公司去设计,39个亿就可以了,而且保证质量也不差。所以在设计方面,我认为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也是PPP的一个方面,所以金茂重视规划,这是非常正确的,可以让社会资本把它的规划的能力用到政府的工作中来。第三是运营功能。政府运营的时候有天生的毛病,政府公务员和普通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之间,它强调的是平等的关系,这是最起码的,当然搞得不好的会说他是官你是民,他跟他的服务对象是官和民的关系。但是如果是社会资本来运营呢?社会资本是把顾客当成上帝的,他这样能把城市运营得更好,能够服务得更好,老百姓更满意,这是我们看重的一个功能。所以从这几个功能来看,我认为私人资本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城市运营非常重要。
从2014年开始,我们国家就在推PPP,但是到现在为止,它的发展不是如我们所预想的那么快、那么好。比如说财政部、发改委项目库的项目,入库以后的落地率现在大概就是10%到20%,有80%的项目还是入不了库。这里头的问题很多,比如说到现在为止PPP的法律还没出来,有的人就问,PPP为什么要立法?可能你们搞过这个项目的就知道PPP需要这个东西,它既不像一个完全的私人项目,也不完全是一个政府项目,所以你不给它单独立法是不好办的,依照民法是有困难的,依照行政法也有困难,所以它需要一个独立的法律。
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第一是政府方面的观念要转变,好多政府是为了套社会资本。所以我老是给他们讲这个话,社会资本参与,它一定要以盈利为目的,如果我做了半天,我赚不了钱,那还不如回家睡觉,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我反复跟政府部门讲这个事情,你一定要有这种理念,如果没有这种理念,你的PPP项目人家凭什么跟你合作?我们PPP合作的时候带有这样的特点,国营的资本占了大头,真正的私人资本不太敢参与。我曾经去看过一个私人资本参与的项目,凡是国营的,我们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我们两方一谈,大家可以谈得很好,但是如果对方是真正的民营资本,开每次会他们都会吵一架,他们吵得也很具体。举个例子,我曾经看到一个私人资本和政府合作搞了一个居家养老,这本来是挺好的,后来那个私人老板说,你看看我们居家养老,我那个地方就是买点桌子,买点餐具,但是因为点多,有70多个居家养老,每次采购的金额也很大,每次都超过100,这样就要走政府采购的渠道。但是政府那些人又不着急,慢慢地给你采购,包括还有一些受贿行为在里面,给你采购的价格还不低,东西又不好。这个问题政府需要解决,要真正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第二个是资本方与政府合作的法律地位问题。比如说你将来这边出现争议到底上哪个法律,我们的建议是一定要上民事法律,但是有人主张要上行政诉讼。为什么上民事法律?政府和老百姓产生了纠纷以后,他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政府行政职能产生的纠纷,这个肯定上行政诉讼法,另外一个是我和政府做生意,产生了纠纷,那肯定就上商法、民法。但是有的人就不这么干。
第三个是我们政府要想做好PPP,还要改革,要提高效率,因为人家的社会资本进到这里面来,我们政府有一个特点,它跟你耗,一个事情这个月干不好下个月,下个月干不好下下个月,但是社会资本要讲求效率,包括像这种PPP公司的,这个事情已经完全让你这个公司来运作以后,政府采购是不是还非要走政府采购程序呢?现在法律上都没明确,将来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估计中国的城市会发展得好,中国的经济也会发展得更好。
刘奕孜:感谢王院长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