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瑾创投邓焕:产业链思维下的投资要整合产业上下游
2017年9月25-26日,由投中信息和投中资本主办、投中网协办的“第11届中国投资年会有限合伙人峰会”在深圳隆重举行。本次年会以“重塑世界格局的中国力量”为主题,通过两天两场峰会,深入探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意图与中国LP市场趋势与机会、中国VC/PE机构发展。来自知名投资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上市公司、保险资金、财富管理机构等众多参与方,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梳理中国VC/PE投资市场现状、判断行业未来走势、探讨市场发展格局,为中国LP市场投资理念及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与借鉴。
徽瑾创投合伙人邓焕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整个产业链投资分为横向和纵向,产业链思维下的投资即围绕所投企业进行上下游产业综合。而当下产业链投资的方式有三种:BAT模式+京东;赛道模式;有政府背景的创投模式。在邓焕看来,基于国内国情,类PE+拟上市公司模式+政府产业资源是更符合非大型体量机构的新模式,即围绕市政优势产业整合上下游,并借力政府在中后期到IPO阶段资源的准入,构建产业闭环,从而形成固有的投资模式。
以下为徽瑾创投合伙人邓焕在“第11届中国投资年会有限合伙人峰会”上演讲实录,投中网编辑整理:
围绕产业链进行上下游产业综合
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相聚。接下来20分钟左右的时间,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在这个行业十年左右的经验,以及未来的时间里我将带着这个机构怎样发展。
我的题目是产业链思维下的投资之道。最近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产业链思维、区块链思维,接下来用我的思维、用我的方式聊一下产业链思维下的投资之道。
徽瑾创投创立于2015年,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先后成立了两只VC基金,一只PE基金,VC主要是在消费升级、移动医疗、企业服务这几个行业。我们投资了壹号农场、快速易等一系列项目,2017年3月份,我们成立了一只PE基金,主要的LP包括海航下面的基金,基石资本,还有国华人寿,主要投资Pre-IPO项目,投资了三个项目,这三个项目最迟明年6月30日之前都会递交汇报材料,目前管理规模在15亿左右。
我们在浙江嘉兴、陕西西安、江苏镇江、福建厦门包括湖南等地已经陆续成立了政府产业型引导资金,资产规模达到200亿人民币。主要的投资方向也大体类似,未来,企业消费升级、企业服务和移动医疗方向是我们这个机构着力的重点方向。
产业基金的投资方向在后期产业并购和Pre-IPO的项目,并且我们在厦门收购了一个项目,作为重点Pre-IPO的对象和媒介。
同时在2015年我创立了这家公司,最早是做VC为主,主要投A轮和B轮项目,今年整个资产管理规模、人员团队逐渐成熟,我们逐渐走向一些中后期项目的投资。我来的时候很多人跟我换名片,我看到很多人都是同行,大家可能都是沿着这样的发展路径在经营自己的公司、发展自己的团队、投资自己的项目,使自己的整个产业链、自己的投资项目数量、容量以及项目的全面细分上大体上沿着这样的路径发展。
接下来我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在这里用探讨的思维跟各位一起分享,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不认同的地方我们可以私下交流。
整个产业链投资在我看来分为横向和纵向, 2016年的8月份我有幸被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邀请做特别教授,这也是我和MBA同学交流的时候自己研究的课题,我也希望把具体产业经营的创业项目进行综合的磨合,和在不同行业中和行业思维处在领导位置的这些人进行整合,从而完成我自己接下来的博士论文、EMBA论文,这也是我一个小小的私心,用不同行业的智慧来凝聚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
我们看产业纵向和横向,我们这里已经有一个布局,9月21号,我们在上海办了一个叫布局产业生态链的论坛,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天堂硅谷等一些其他的机构,共同对这个方向做了观点探讨与论述。
我们在活动上和浙江的上扬集团,我们在投资它的同时也成立一只并购基金,围绕上扬产业链进行上下游产业综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投过零售产业链项目,如果有做过这个行业的应该对上扬并不陌生。可以说现在中国所有大型商超里面的货架,有70%都是由他们提供的,包括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等;以及店里面的设点、设计、招商、加盟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由上扬集团提供的。
在对行业相对看好的前提下,对创始人在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变更中能实现思维融合的前提下,同时也基于他们在整个行业中所占据的领导力地位,我们投资了它,我们是单一投资机构投资了8000万人民币,我们还和他一起成立了一只并购基金,围绕上扬产业链进行横向的整合并购,基金在未来的三年内整个规模将突破4亿人民币,目的是2021年12月31号把上扬做成一家主板IPO公司。
类PE+拟上市公司模式+政府产业资源
我刚才提到了一个机构的名字叫硅谷天堂,PE+上市公司的模式我想在座各位并不陌生,2000年硅谷天堂诞生到现在催生了无数的公司。我们可以自己掰着手指算一下,或是我们自己可以算一下,我们手里掌握的核心上市公司资源到底有多少?我们管理母基金的规模有多大,给上市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有多大?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先决条件,PE+上市公司的模式是很难玩转的。大家知道这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学金融的人都知道,每个经济运行的规律、每个经济运行的模式、原理都是有周期性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一样,在我们学金融的人来说,被封为神一样的定律,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特定模式的情况下是一些瑕疵的,所以在经济运行的规律存在一定的调整周期和变换周期前提下,我们也只能跟随自己对市场的把握及时做出调整,这样的情况下,我在交大联合MBA的伙伴做了一个更加符合像我们这种体量类似机构的新模式,叫类PE+拟上市公司模式同时加上政府产业资源。
我们在浙江嘉兴、江苏镇江做的两期,一期30亿、一期50亿的产业基金就是用的这个模式,如果有兴趣的风投界朋友和伙伴不妨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准入。嘉庆这期是我们公司做的第一期产业基金,也是有代表性的,再加上我们落地的桐乡市政府(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主会场),加上我们和我们的股东方达成50亿的规模,我们可以围绕整个嘉兴市优势的产业,比如说化纤、纺织、塑料等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产业上下游的整合,同时我们投的一些消费早期,在A轮和B轮的项目可以作为上市公司未来在进行并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标的,同时政府在提供中后期到IPO阶段资源的准入。
可以这么说,我们从2016年2月到现在,我们投资了13.33亿,50亿的规模,虽然现在还没有项目退出,我们的动态收益率已经达到了70%。我们在中国这个市场中做投资,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很多方面和政府资源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我们这次在镇江做的产业基金,这个项目马上要IPO了,一般情况下来说机构是进不去的,创业项目本身也不缺钱。由于本地最大的一家上市公司是我们的LP,镇江市政府是我们的联合管理人,也是我们的LP,因为他们不直接参与管理,所以我们可以1.6亿参股他,在他不缺钱的情况下,现在已通过了所有的材料,最迟明年年底可以IPO。用一个不太恰当的词汇,这是一个“抢资源”的机会。
诸如此类这样的一些机会,我们日后也会一如既往朝着这个方式走,如果在座各位有这样的想法,在这样的方式中有一些布局的,不妨建议大家大胆地做。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至少五年内,这将成为主流的投资模式,也许在座各位有些不认同,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今天是2017年的9月25号,五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论述我的这个观点,五年时间对于投资来说,整个基金是八年甚至十年期的,很快就过去。也许我们项目还没有完全退出的时候这五年就已经到来了。
产业链投资三方式 小三板反应更灵敏
我们现在看一下现在产业链投资的方式有哪几种?在我看来无非这几大类:
一是BAT模式,可能现在应该加上京东。百度在线下消费场景下已经做了大体量的资金布局,我个人非常喜欢一站式的消费体验服务,三公里之内半小时送达,并且保证产品的新鲜程度和质量,这种场景下,在座各位应该很多人都是它的忠实消费者。我们知道阿里已经收购了上海的百联集团,在上海的核心商圈都有它的布局,这都是这个赛道中,这个产业链中布局的重点项目。同时我们投资了一个项目鲜世纪,它是做供应链管理的,马上会并被入阿里的赛道中,我们去年4月份投的,现在已经翻了五倍。现在这个阶段,阿里说要把它并购的话,可以以五倍的价格退出,一年半五倍的价格,对于投资人而言,对于我而言是值得庆幸的,也是对时间、价格以及LP的交代。
百度不用说了,前一段李彦宏还驾驶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在五环上兜了一圈成为新闻的热点。
腾讯,王者荣耀成为全中国人都在玩的游戏,2.7亿用户,iOS排行榜已经七八个月都是排名第一,这些都是产业链投资的思索方式。
包括京东,像航母级的公司来说,他们的投资方式和法则未必和我们的机构是一样的,未必和我们的投资方式是一样的,体量、模式以及对产业的整个野心都可能不太一样。
二是赛道模式,红杉、IDG、达晨、深创投这样的企业在很多赛道中都做了很精准的布局,已经把整个产业链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这次我们自己举办的活动上,我们邀请到苏高投的合伙人,他们在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汽车产业链上的投资,他们在过去投了44个项目,有12个IPO,7个已经被并购,最多的项目已经获得了400倍的投资回报,这就是产业链思维带来的,这就是产业链投资下的无穷魅力。
三是有政府背景的创投模式,像启迪、清华紫光、复星,真正有几种是适合我们的呢?我刚才已经用几个数据说明了一点,我们现在才管理15亿的投资基金和200亿的政府产业基金,整个的投资期至少是2.7年,我们的项目还处在投资的前期阶段,收益率曲线还没有完成。
这些时间段我们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现在我们还是坚忍期,这些模式可能都不符合我们,没有那么大的体量和资金的储备、资源的储备,市场还不能驾轻就熟地掌握。这些前提条件可能都不太成熟,所以我们应该用我们特有的模式,可能在相对较狭小的航道中,航母和小三板相比,也许小三板的反应更灵敏,他获得的东西可能更多。航母看上去豪华、壮丽,但在狭窄的航道中,航母并不一定获得更多的东西,航母只有在大海中航行的时候才能一览无余,享受自己的优势。
我刚才在我自己的分享中已经提到产业基金,同时在我介绍的时候也说过,对我自己而言,我最擅长的是做并购交易,在我十年中有六年都在这方面,高盛每年的并购交易量,连续15年是全球的NO.1,每一个投行都会有自己精准的点上布局,比如说有人在摩根斯坦利、瑞银、花旗公司等做过,每个公司都有自己专注的点和主攻的方向,和其中的团队也息息相关。
我们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每投一个项目的前提,如果只是财务投资型的,比如说跟投一、两千万的体量,我们可能并不太在乎他在短期中的收益,更多的在乎是一些领投机构的资源,他在行业天花板以及整个的市场容量。这些其实我们考虑的是一些内生关系、次要关系,非主要的东西。任何一个项目摆在我这里,作为我们主投的项目,不管金额多大,我一定要考虑的是,也是唯一考虑的是,我未来自己能把它做得多大,我自己的资源能给他提供多大的帮助,我的产业基金能否把它在一定的时间进行配套,我的政府资源能否在相对瓶颈期上让它更上一层楼,这是我唯一考虑的准入点。如果连这些问题都回答不了,这个项目哪怕明天告诉我可以IPO我宁可放弃,因为我做不到,我的能力范围内无法把它按照正常的价值投资规将它做得更好,所以我宁可放弃。我的胃这么大,只能吃下这么多东西,我吃的是对我有帮助的项目。
我用这样一些词汇,通过这样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了一下、沟通、交流我自己的想法。我们第二期基金还有7000多万的额度,PE今年3月成立的,规模是5个亿,现在投了1.76亿,今年往后的所有时间,我们打算把徽瑾的基金消化掉,明年这个时间我们再做一只中早期项目的基金,未来投资项目和投资组合我们都会沿着这样产业链投资的路径进行,在消费升级、移动医疗、企业服务和泛文化的产业中进行精准化的布局。对我们个人的经验而言、我们的服务背景而言,或者说我们自己孵化的一些未来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标的而言,在这个投资圈中形成我们自己的产业闭环,从而形成我们固有的投资方式。
这个经验还没有形成,还是在用资本、用时间、用空间的方式在进行论证,也许它并不一定会适合,但是在我看来,从我和我的那些伙伴们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交流以及对未来行业分析的综合理论沉淀看来,我很坚信地认为,它未来的五年内会成为主流的投资方式,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至于这种方式能延续多久?给我们带来多大的财富、增值收益,我们还要打一个大的问号,一个新模式的尝试,一个对于未知行业的探索,我们知道做风投都是对于未来价值的提前预判,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很大的不确定性,流动性风险实时伴随着我们,对LP投资的回报、股东的要求都会成为我们身上的重担。但是,在一些更加符合且更加适合现在这个阶段的投资模式组合下,我们认为符合投资组合的项目可以像俄罗斯方块一样不断地丰富进去,这些组合既可以分担风险,也可以让我们的收益进一步得到保证。
我在这里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了徽瑾在未来的五年内会用这样的方式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在座对我们的投资方式认可的,或是在大的产业中有一些布局的,有一些项目能进行组合投资的机构可以一起把这个产业做大,我们在这个细分市场上更多的把项目拼凑进来,相信今后的投资中,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身上的标签、业绩还是对我们的LP、股东都是一个夯实基础的底线,也是稳定的回馈。
希望在座各位投资的过程中多多发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