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曼德资本丁楹:十九大重新界定矛盾 核心在消费升级
沈阳科讯网基金11月10日讯 继北京深圳之后,10日下午,“沈阳科讯网私募英雄汇暨十九大后的投资策略探讨”闭门研讨会在上海华润时代广场20层成功举办。会上,康曼德资本董事长丁楹就十九大后的投资机会进行了展望,并以精彩的实战案例,向嘉宾分享了自己白马股的投资逻辑。
丁楹表示,十九大报告涵盖的内容非常多,非常深。习总书记亲自作为起草组组长来做的一个报告。最核心是对基本矛盾的描述,36年来第一次把基本矛盾重新界定。现在的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追求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的报告,一共13章。丁楹认为对投资有帮助的,第五部分最为重要并提炼出来三个点:
1、深化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强调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强调了结构性的改革。既从供给端,也要从供给的结构上发现这样的机会。“个人认为,还是在消费升级和环保领域。”丁楹表示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创新。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他认为也是一种消费升级。
其它的章节涉及到文化、教育等内容。丁楹认为还是要简化,排序在第一的,应该关注的领域:一是消费升级,二是科技进步,三是医疗保健,四是环保领域。
丁楹消费升级现在有几个动力:
1.一二线城市生活成本的攀升,带来人口逐渐流出。高端人才在北京这样的地方留下来了。高端人才的薪酬比低端人才的薪酬高很多,带来一二线城市消费升级,高端的继续高端,需求很旺盛。
2.二胎因素。2015年启动二胎政策,2016年启动全面二胎政策。2016年,比2015年多增加了200万人口。2016年,生二胎或者二胎以上的人口占比,占新生儿的占比达到45%。“我们身边很多兄弟姐妹,去年、今年家里添新丁。加了人,消费会上升。加了机器不会增加消费。所以,有了人,我们相信未来还是非常美好的。”丁楹认为。
3.从美国的经验来看,80年代后的一大趋势就是消费升级,从传统消费品项服务消费转变。
那么该如何选择消费品公司,丁楹认为,需要看估值,15倍以下是很好的介入时间点,30倍以上是风险区域。推出新产品的时候,是很好的催化剂。一般只是按照平时的速度增长,有新品的时候就是很好的催化剂。
十九大之后投资布局,他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制造强国,围绕衣食住行消费升级的领域,在科技方向上,因为科技的进步太快,看好的领域就是人工智能,智能互联。人工智能和前面的制造强国结合起来,就可以演变成新零售,新的商业模式。2.医药领域。明年医药方面,可以关注医药零售。还是非常传统的看估值,注重估值的水平。
最后,丁楹向嘉宾分享了康曼德团队投资吉利汽车的经典案例。
“去年5、6月,原来吉利是做轿车的,从去年开始做SUV。我们看好SUV产品路线,对它研究,找到它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逻辑。长期逻辑,就是自主品牌崛起,中国必然会有世界性的车企。中期逻辑,因为集团收购沃尔沃之后,沃尔沃的技术转移到吉利。短期是产品业绩反转,短期、中期、长期逻辑都很通畅,我们买入。”
但是买入之后,很快便遭遇了回撤,给丁楹团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长城出现了三季度的报告低于预期,吉利高管也在减持,港资、美资大行在调低它的评级,看空这个公司。这时候承受的压力很大,9元多跌到7元多。对它每一个利空进行分析,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市场的判断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这里不仅没有减仓,而且加仓。我们看到了李书福自己在增持,市场仍然下跌,我们继续加仓。到后面,我们的逻辑被验证,看空的逻辑被证伪。”
随着吉利被列入恒生指数,成为蓝筹股。之后,上海车展发布了领克,之后收购宝腾,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半年报,业绩增长是百分之百以上,并上调全年销售目标,个股价一直在往上走。今天股价应该是26元左右。
“这整个的过程,就是做投资从认识、研究,加深认识,进一步研究的过程。我自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总结,很有意思。”
以下为丁楹先生演讲文字实录:
丁楹: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荣幸。听了前面几位嘉宾的演讲很有收获。
我从个人的角度来谈谈投资的心得、体会。
这个时间段,大家比较关心的还是十九大以后市场如何走。主持人给我的题目是发现价值,寻找白马股。希望我的分享大家可以记住六个字:追求美好生活。
我是做投资出身,不是特别擅长分析。但是做投资又必须要分析。投资,最简单的就是知道买多少、知道卖多少就可以了。下单的时候,想得越少越好。分享,我说说我看多看空就走,这也不行,所以简单的问题要复杂化一些。
十九大报告涵盖的内容非常多,非常深。习总书记亲自作为起草组组长来做的一个报告。最核心是对基本矛盾的描述,36年来第一次把基本矛盾重新界定。刚才的同志讲了很多机器分析可以代替人的很多工作,我相信这一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能做的很多事情逐渐被替代。世界的趋势,可能被两种人替代,一是中国人,二是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我们做不了机器人,我们做中国人。
现在的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追求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每个人解读十九大,都是从自身的角度解读。现在我是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我想得更多的是从基本矛盾里面,我可以看到未来我应该花重点精力在什么地方。从基本矛盾来讲,“美好生活”是很重要的选项。我一定是选择人们美好生活的方向来研究之判断。“不平衡”,是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不平衡,推导出来是环保。也可能是地域间的不平衡,一些新的地域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这可能是我们给予额外关注的地方。“不充分”,就是有些领域虽然发展了,但是发展得不够充分,可能就是科技领域,我自己是这么理解的。
十九大的报告,一共13章。我个人认为对投资有帮助的,第五部分最为重要。原文讲了六个点,我提炼出来三个点:1、深化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强调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强调了结构性的改革。既从供给端,也要从供给的结构上发现这样的机会。个人认为,还是在消费升级和环保领域。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创新。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认为也是一种消费升级。其它的章节涉及到文化、教育等内容。我还是要简化,作为我的简化来讲,我认为排序在第一的,应该关注的领域:一是消费升级,二是科技进步,三是医疗保健,四是环保领域。
消费升级现在有几个动力:一二线城市生活成本的攀升,带来人口逐渐流出。流出到哪里?到三四线城市。北京,2016年净流入2.4万人。但是北京的户籍人口增加是17.7万。这是什么概念?能拿到北京户口的人留下得更多,拿不到的就离开了北京。也就是说高端人才在北京这样的地方留下来了。高端人才,一般来讲他的薪酬比低端人才的薪酬高很多,尤其是金融业,可能是其它行业的几倍。带来一二线城市消费升级,高端的继续高端,需求很旺盛。三四线城市,回流了很多的人口,人口增加就会带动当地GDP的增加。同时,三四线城市人口的薪水也在往上走,这两方面带动三四线城市消费的升级。
初次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增量就是二胎的因素,新生人口。2015年启动二胎政策,2016年启动全面二胎政策。2016年,比2015年多增加了200万人口。2016年,生二胎或者二胎以上的人口占比,占新生儿的占比应该达到多少?45%,这个数字还是比较高的。我们身边很多兄弟姐妹,去年、今年家里添新丁。加了人,消费会上升。加了机器不会增加消费。所以,有了人,我们相信未来还是非常美好的。
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做的研究,美国的经验来看,80年代后的一大趋势就是消费升级,从传统消费品项服务消费转变。美国80年代的人均GDP和我们现在差不多。80年代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线,就是大学学费涨得非常快。其次,其它学校的费用。这两块都是和教育相关的支出,上升比较快。黑线是医疗保健,排前三,大学的教育、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这是什么概念?人都在提升自己的素质。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也就是教育。二是提高自己的物理素质,我要保持身体健康,花费较多的都是关注人的本身的特点方面。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大家都关注人本身。
接下来的图,各行业占GDP的比重。和人有关行业的收入增加,一定会带来消费升级。
消费品在市场的市值占比很多,很大,所以我们很多精力放在研究消费品公司。消费品公司容易出牛股,一是因为行业需求比较稳定,重复消费,有很好的抗周期性。做得好的消费公司,往往有很庞大的销售网络。这个网络就是它的很深的壁垒。一个店一个店开出来,每个店的选址,周边的动向,都有特殊的环境,不是你想开店就可以开的。销售网络建立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壁垒,而且有非常高的经营效率,而且是现金创造的能力非常强。消费品,就是你买了一瓶水要给钱。这些很难被新的技术颠覆,而且这个行业强者恒强。消费品公司,是长期投资者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消费品公司的投资两大逻辑,一是集中度的提高,二是能不能看到它的利润率上升,这个很重要。投资,就是为了要回报,不是为了看它有多少前景,而是看它是否可以给我创造汇报。很多行业很有前景,对人类的贡献很大,但是否可以创造现金,是否可以反馈回报?这就是投资人看问题和其他人看问题不一样的地方。
消费品公司的时机选择什么时候比较好?看估值,15倍以下是很好的介入时间点,30倍以上是风险区域。推出新产品的时候,是很好的催化剂。一般只是按照平时的速度增长,有新品的时候就是很好的催化剂。
第一张图是美国国内外净利率的情况。我国的净利率和国外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的规模提升,和国际公司相比仍然有利润提升的空间。
美国2000年到2010年,2010年到2017年出来10倍股的情况做统计,发现牛股往往出现可选消费,信息技术领域。我们公司跟踪了消费品公司的股票,过去半年之内这些股票的涨幅非常可观。
科技领域很值得关注,理由很多。图中,从1995年之后研发费用支出上涨特别快。我看到很多研究员写工程师的红利,和国家整体研发费用投入加大也有很大的关系。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科技领域还要投入很大的力量。从2.1%提升到2.5%,每年要增加4000亿的投入。
过去美国30年的发展中,传统周期性行业市值存在下降。消费品部门是稳定的,金融行业稳中趋升,新技术、新材料,包括高端消费市值占比不断上升。
半导体行业为例,左边是近期市场表现图,右边图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图可以看到,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投资布局,十九大之后我们讲的是“新时代”,把握几个点:1、制造强国,围绕衣食住行消费升级的领域,在科技方向上,因为科技的进步太快,作为小小的私募公司,没有能力把各行各业看得那么清楚。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就是人工智能,智能互联。人工智能和前面的制造强国结合起来,就可以演变成新零售,新的商业模式。这是我们比较关注的。我们不是认为消费品模式一成不变,而是消费品公司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把技术消化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以我们要研究与之相匹配的智能互联。稍候我可能会讲一些我们的投资案例和大家分享。包括环保、健康,要么估值太贵了,要么占的权重不够大。或者我觉得那些领域,更多是一级市场的机会。环保行业,市值5000多亿,医药3万多亿,医药估值也不便宜了。明年医药方面,可以关注医药零售的方面。我们还是非常传统的看估值,注重估值的水平。
专注的方向,几个月前我写的PPT,也没有变。我们喜欢的是两种类型的公司:1、大而优,龙头行业,代表未来最有实力的公司。2、小而美的公司。我对能够有些产品打动我的公司,我会关注。我投资的权重比较小,但是我会关注。合生元做婴幼儿产品和成年人医疗保健的产品。它的益生菌产品,因为我们很多毛病是因为肠道菌群不正常而导致的,所以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益生菌增长70%多,三季度也保持了大致的水平。通宇还是很贵,未来5G时代来的时候,做天线的公司值得关注。我并不是说现在就投,但我觉得比较有意思,会做长期的跟踪、研究。西王视频、南极电商(行情002127,诊股),也各有特点。家电手机行业,中国人做了,在全球都是非常厉害的,这也是我们的一种体会。
从去年到今年,我们投资港股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去年5、6月,原来吉利是做轿车的,从去年开始做SUV。我们看好SUV产品路线,对它研究,找到它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逻辑。长期逻辑,就是自主品牌崛起,中国必然会有世界性的车企。中期逻辑,因为集团收购沃尔沃之后,沃尔沃的技术转移到吉利。短期是产品业绩反转,短期、中期、长期逻辑都很通畅,我们买入。存在的烦恼,股票不稳定,开始3块多,之后是6、7元,涨了一倍左右是否要买?这时候看的不是过去表现,而是看未来的空间。当时我们的判断,10元以下只能买不能卖。我们判断成长空间比成本更重要。吉利和长城不同,沃尔沃对它的品牌有很大的提升。后面看财务分析,帐上有很多现金,回购等很多行为都有可能发生。
涨高了之后你敢不敢追?跌下去之后,你能不能扛得住?长城出现了三季度的报告低于预期,吉利高管也在减持,港资、美资大行在调低它的评级,看空这个公司。这时候承受的压力很大,9元多跌到7元多。对它每一个利空进行分析,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市场的判断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这里不仅没有减仓,而且加仓。我们看到了李书福自己在增持,市场仍然下跌,我们继续加仓。到后面,我们的逻辑被验证,看空的逻辑被证伪。香港有空头,空头逐渐平仓。随着走向,很多东西都站到了我们选择的方向上,它被列入恒生指数,成为蓝筹股。之后,包括今年3、4月份,上海车展发布了领克,之后收购宝腾,收购美国飞行汽车。港股有一个规则,一年只能够买2%,但是大股东在这个窗口,我们没有想到,它在这个时候用期权模式大幅增持,又形成第二轮的空头被碾压。半年报,业绩增长是百分之百以上,并上调全年销售目标,这个股价一直在往上走。今天股价应该是26元左右。这整个的过程,就是做投资从认识、研究,加深认识,进一步研究的过程。我自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总结,很有意思。
我们买的时候可以看到,吉利的利润在22亿,2014年只有14亿。到现在一致性预期是82亿,这个数字,我们跟踪的情况来讲,10月份销量12万辆车。汽车行业好在什么?每个月都有汽车销量的数据。所以我们拿最新的数据套进去,我们判断它今年低估不少,我们认为100亿左右。如果这样,从20亿左右到100亿,业绩增长5倍,股价可能也是5倍左右。即使涨到现在,我们也觉得是业绩增长期,估值增长没有太多的表现。在这个时点,一致性预期认为明年还有35%的增长,增长速度差不多。这样的话,它的估值也并不是很贵。
日常消费品的例子,双汇。吉利是快速盈利增长的一个故事,双汇其实是业绩反转的故事。消费品公司当中,也会存在不同的情况。今年一季度的报告,它的业绩出现了业绩最低点,负增长20%多。这个时候,我们判断它的估值是历史最低水平,这时候也有买,我们判断出来,它的二季度仍然不好。二季度报告出来之后,我们认为这个地方可以确认,一季度同比增速-20%多,慢慢缩减到个位数。我们判断,整个业绩验证了,后面可能会改善。到今天价格是27元多,三季度报告报出来,扣分以后的业绩增长20%多。它是从非常不好的状况,业绩反转。但是我们盯这个公司,从这个节点到这个节点,等待这个买入的机会盯了有一年半。效率不是很高,对龙头行业我们才会这么花时间研究、布局。它的业绩,目前来看还没有完全体现出亮点。
我们喜欢买一个股票,尽量是长期投资。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研究美国的价差。长期的零售端价格和进货成本,我们发现这个价格不断往上走。为什么会往下走?上游来分散。下游,集中养殖,效率提升,导致了上游成本的上升是有限的,价差不断往上走。这个长期逻辑,让我们找得比较顺。
整体我分享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