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私募 > 人物

刘士余:一个情商较高的人

来源:互联网

  刘士余,是一位“情商比较高”的人,善于平衡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而且为人非常勤勉,低调务实,面对比较陌生的领域,都能很快进入状况。他亲历了金融危机、央行分拆、金融机构重组、国有银行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兴起等诸项重要金融改革实践。

  刘士余1961年11月出生在江苏灌云县一户普通农家,自1987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建设银行(行情601939,买入)工作。1996年调入人民银行,在央行的这十八年里,先后历任银行司副司长、银行监管二司司长、央行办公厅主任、央行行长助理、副行长。

  2002年,人民银行开始分拆,分拆出的银监会在2003年4月正式成立。之前任银行监管二司司长的刘士余留任,出任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2004年7月升任行长助理,先后分管金融稳定局、金融市场司、条法司、支付司和部级协调等人民银行的核心部门。

  对于国有银行改革,周小川提出战略出思想,刘士余则是重要的执行者。2003年11月,国务院成立了国有商业银行股改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黄菊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央行行长周小川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士余任办公室副主任。国有五大银行改革、重组、上市顺利推进。

  2004年7月,刘士余升任央行行长助理。在主管金融稳定局期间,人民银行参与“德隆系”风险处置工作、以南方证券风险处置为契机推动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配合证监会妥善处置28家高风险证券公司,为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5年,刘士余指债券市场的发展要突出“创新、发展、规范、协调”八字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债券市场蓬勃发展,短融和中票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相继推出,市场创新更是不断向前推进。

  对于热点的金融问题,刘士余的态度是不退缩、不回避。他曾直言不讳地痛批某些金融创新逃避监管,对全社会经济金融结构的调整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没有正向贡献。他明确提出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机构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触碰法律“底线”;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存在安全隐患;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引发经营风险。

 

相关阅读

Copyright© 中华消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