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成为马云的概率,比成为巴菲特的概率大得多
巴菲特目前的财富总额,是马云的三倍,但很奇怪的是,很多中国的投资者,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能够成为马云,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有很多炒股的人,认为自己有成为巴菲特的可能。实际上成为巴菲特的概率,比成为马云的概率要小得多。
既然成为巴菲特的可能性比成为马云的可能性更低,巴菲特的可学之处在哪里呢?
首先,普通股民有一个误区,认为在股市里有人赚过钱,自己就有赚钱的可能。这个想法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天高地厚。
股市是一个宽进宽出,但永远拿不到毕业证的大学,这所大学,不设门槛,你随便上,上多久没人管你,也没有人给你发毕业证,更不保证能否学到东西,一切由自己掌控。
这样的大学其实是最难上的,因为你不可能通过几次考试,就证明你完成了学业。在这样的大学里,有人宣称学到了真本事(比如巴菲特),对其他学子来说,毫无参考价值。你要做的是,先要成为自己的老师。更直白的讲,你要像老子或释迦摩尼一样,有机会顿悟。
其次,巴菲特87岁了,他的搭档芒格已经是93岁高龄,但这两人依然精神矍铄,肾功能极好,坐在台上侃侃而谈持续五、六个小时不上厕所、眼不花头不晕,逻辑清晰,思路广泛,还能时不时飙出几个段子。
有一句话说得好,伟大是熬出来的。你看看中国的股民,还没到五十岁,就已经肝热肾虚焦虑过度,抑郁成灾了,为了炒股,不仅要看新闻联播,还要几乎24时盯着各类消息和股评,还得留出一段时间吐槽和泄愤,几乎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和关爱家人,生理和心理长期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要想学巴菲特,最起码得比他要活得长才行,这个恐怕是一个挑战。
第三,巴菲特买股票,主要看的不是股价未来能涨到多少。他老人家每天都在搜索各大上市公司财报,对于那些持续盈利,现金流充裕,且能够经得起市场波动的企业,巴菲特会眼冒绿光,但决定是否买入,主要看的依然是当前的股价是否合适,也就是所谓的,是否被低估。
而很多人误以为,价值投资就是发现好公司后,持续买入,然后长期持有。那就大错特错了。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是好公司,并不复杂,但要判断一家公司是否被低估,那就需要强大的分析能力。美国有那么多好公司,但被巴菲特看上的并不多,在巴菲特眼里,真正被低估的公司,不是简单的股价被低估,而是大家对其历史认知层面的低估。
这就好比看人,第一步是看这个人是不是个好人,这个并不难,更难的是,判断这个人未来是否有出息,最难的是,要预测准,这个人在有出息之后,会不会出事。只有看到最后一层,你的所有思考和行为,才会发生本质的转变,就可以跟跟巴菲特、芒格等人交流了。
引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介绍汤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
“在军队中,汤和算是个奇特的人,他在朱元璋刚参军时,已经是千户,但他却很尊敬朱元璋,在军营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官职高得多的汤和总是走在士兵朱元璋的后边,并且毫不在意他人的眼神,更奇特的是朱元璋似乎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也没有推托过。我们不得不佩服汤和的远见,相信也正是这个优点,使得他能够在后来的腥风血雨中幸存下来。”(汤和是唯一陪朱元璋走到最后的开国功臣)
巴菲特看可口可乐、看芒格,跟汤和看朱元璋道理一致。想要学巴菲特,你不仅要勤奋到坚持每天读几页书、同时疯狂的搜索各类公司资料,找到好公司,从中挑选出哪些被认知层面低估,还要修得驾驭财富的肚量,更重要的是找准自己与所有主体之间的角色和定位,且能够陪伴和协助参与者一起成长。
这本身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而很多股民却只学会了读四个字,“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