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被禁三月祭:仍有私募基金顶风作案
金融之家12月4日讯,距离央行和网信办等七部门发布联合公告叫停代币发行(ICO)已经过了整整三个月。本以为随着政策的出台,与ICO相关的金融活动会逐渐销声匿迹,但没有想到的是,目前国内仍有一部分私募基金不畏惧雷区,敢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地下顶风作案。
9月4日,政府清理整顿了国内的ICO平台并组织清退了ICO代币。12月2日,也就是三个月之后,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全球PE北京论坛”上,北京金融工作局再次提出了国内金融机构参与ICO集资的问题,打击ICO事宜再次被政府提上了日程。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霍学文上周日在会议上发表的报告中指出,国内一些基金已经被发现在监管的框架之外参与了ICO。他表示,监管机构接下来将试图打击这种行为。
“长期来看,这些做法是误导性的,错误的,”霍学文说道。他表示当局现在计划建立一个严格的监测系统,以追踪私募基金的运作和投资。
ICO私募基金投资方式主要指的是币币交易,即通过以太币、莱特币等方式投资来持有与项目估值等值的法定货币对应的数字货币。
与早已进入这个新兴行业的国外机构投资者相比,中国ICO私募基金起步相对较晚,然而这并没有阻止这个新兴投资领域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进入2017年之后,ICO代币融资已经成为了今年头七个月了吸引资本流入的最热门领域之一。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ICO规模达到了26亿元。由于ICO解决了一级市场的流通问题,当时甚至有人认为,ICO未来将会成为初创公司融资的一个主选方案。
然而,尽管ICO创造的造富神话使得众人心旌摇曳,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却随着该领域的火爆而越来越突出。
许多初创企业一直在利用虚拟的报酬来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但实际上这些企业并未发现有任何稳固的商业模式做支撑。随着越来越多的初创公司忘情参与其中,政府不得不对其采取更加严厉的态度。
在今年8月底举行的由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主办的区块链闭门恳谈会上,霍文学就曾在会议上指出,ICO已经表现出了很高的风险性,并表示,在我国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ICO也不例外。但仅仅过了半个月之后,ICO就在我国被判处了死刑。
正如大家之后所见到的,政府在9月初宣布任何通过ICO的集资活动都是非法集资,原因在于国内发起的代币发行活动中有90%是欺诈行为,并且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外汇管理体系。之后ICO在我国几乎退出了投资者的视野。但事实证明,这也只是表象而已。
根据第九届全球PE北京论坛的会议内容,截至9月底,国内一共注册了12,000多个私募基金,而这些私募基金当中仍有部分机构参与到了ICO代币融资。尽管霍学文并没有透露到底是哪家私募基金顶风做案,也没有提到具体有多少金额参与其中。但从政府坚决整治的决心来看,涉及到的基金应该不在少数。
随着近两年资本寒冬的到来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倒闭之后,私募基金经理和风险投资家在过去两年中一直在吸取教训。
尽管数字业务在内地市场的渗透力日益增加,但数十家涉及电子商务、O2O业务及P2P网贷的创业科技公司却相继失败且面临清盘整顿。
Unity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伙人曹华表示,中国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行业仍缺乏经验丰富的高素质资产经理。 “他们中的一些人只会涌向任何回报率很高的热门领域。”
霍文学在会议上称,目前国内还有一些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进入了现金贷领域,然而现金贷在国内当前的监管环境并没有比加密货币好多少。与后者相同的是,两者都属于吸引资金流入的暴利行业,且均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如果私募基金真的瞄上了ICO和现金贷两大市场,那么行业风险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