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汽车的院士朋友圈
这两天的科技界喜讯不断,这两天的汽车界喜讯不断。
11月27日和2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分别正式对外公布了新当选院士名单,其中,孙逢春和吴锋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明高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三位院士是科技创新的开拓者,也是长期聚焦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领域的资深专家。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壮大和汽车技术的长足发展,一大批从事汽车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脱颖而出。同时,由于汽车逐步朝着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等方向发展,汽车行业正在将更多相关领域囊括进来,不断吸纳着更多具备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专家。
院士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以下,我们整理出了20余位为汽车行业贡献出智慧与心血的两院院士,感谢他们为中国汽车工业进步所做的和将继续做出的贡献。
·徐冠华(1941.12.16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1991年当选。资源遥感学家。
1963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党组书记。现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任职国家科技部部长期间,曾主导过国家十五科技规划,其中包括电动汽车重大专项。
·郭孔辉(1935.07.12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当选。汽车设计研究专家。
福建省福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教授,汽车学院名誉院长。曾任“一汽”汽车研究所总工程师,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先后主持完成多项我国汽车行业的基础性科研项目和一汽新型汽车的开发研制工作。被汽车界誉为将系统动力学与随机振动理论引入汽车振动与载荷研究的领先学者,我国汽车轮胎力学的主要奠基人,我国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科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带头人。
·杨裕生(1932.9.6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995年当选。核试验技术、分析化学专家。
江苏省如皋县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核试验基地科技委主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6年发起“中国士兵系统”及其电源的研究,创建了“军用化学电源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液流电池、铅炭电池等新型电源,是中国高能二次电池-锂硫电池的开拓者。
长期参与推动我国的氢能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增程技术的发展。
·黄其励(1941.1.25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997年当选。蒸汽工程专家。
辽宁省营口市人。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8年南京工学院研究生毕业,1987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电力公司东北公司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学会、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实施的重大项目90余项。在高效清洁燃烧及污染控制领域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7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5篇,专著1部。关注电动汽车充电安全。
·陈清泉(1937.1.14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997年当选。电机,电力驱动、电动汽车和智慧能源系统专家。
原籍福建省漳州市,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马吉朗市。世界电动汽车协会的创办人及轮值主席,被誉为“电动汽车三贤士”之一,亚洲最佳创新者之一。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提出电动汽车研究核心和总体指导思想,将汽车技术,电机技术,电力驱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现代电动汽车学奠定了基础,使现代电动汽车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提出了能源与信息的联系,智慧能源系统,能源计算机、能源银行,以碳平衡原理优化多能源系统。多次获得国际性科技杰出成就奖。
·黄崇祺(1934.11.7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当选。著名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研发领域专家。
江苏省常熟市人。1957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一直在上海电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电工用铜、铝及其合金、双金属和再生铜压力加工制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包括为我国电工用铝导体和稀土电工铝导体提高导电率,解决面广量大的国产材料来源和达到稳定的工业化生产等。
研究领域目前已拓展到汽车产业,正着手解决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问题。
·邬贺铨(1943.1.16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
广东番禺人。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曾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现兼任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信息化专家组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协会副理事长。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内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聚焦车联网与电动汽车研究。
·李德毅(1944.11.28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
出生于江苏省泰县。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
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汽车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顶尖技术专家,一直在推动中国无人驾驶的研究和实践。研究团队成员20余人,均来自清华、北大、伯克利、苏黎世理工等高等学府,核心成员曾在谷歌、百度、微软亚洲研究院、特斯拉等知名机构供职。团队技术能力覆盖智能驾驶全栈,在环境感知、驾驶认知、智能控制及汽车电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郑南宁(1952.12.19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自动控制专家。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陕西省西安市人。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5年获日本庆应大学博士学位。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提出图像分析和视觉知识描述新方法,为构造计算机视觉系统和基于图像信息的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关键技术,完成了“精密装配机器人机器视觉系统”研究、完成了“高性能机器视觉及车型与牌照自动识别系统”等。
国内较早推动自动驾驶等智能汽车项目发展的专家学者之一。
·陈立泉(1940.3.29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001年当选。
出生于生于四川省南充。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曾任亚洲固体离子学会副主席。2004至今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曾是物理所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研究者,首次发现70K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
近年来,开展了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室温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相关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为开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奠定了基础。
·衣宝廉(1938.5.29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003年当选。燃料电池专家。
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科技部863计划、十五、十一五电动汽车专项专家组成员,燃料电池发动机责任专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及相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开发。七十年代参加并共同领导了航天氢氧燃料电池的研制,八十年代,将燃料电池技术用于电解工业节能、电化学传感器与超纯气体制备领域,开发的技术与产品已进入市场。“九五”期间作为科技部攻关与中科院重大项目“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领导的团队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方面,申报了34项专利,组装出从百瓦至30kW电池系统,成功用作我国第一台燃料电池轻型客车的动力源。成立了由大连化物所控股的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十五与十一五期间作为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燃料电池责任专家,组织完成了发动机测试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研制成功净输出30~100kW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燃料电池车的示范运行。
·钟志华(1962.07.08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005年当选。车辆工程专家。
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曾任国家“十五”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同济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碰撞安全技术、车身冲压成型技术和模块化轻量化汽车技术。
·苏万华(1941.11.27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011年当选。内燃机动力工程专家。
现任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主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内燃机学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编委,国际权威刊物Int. J Engine Research 和Int. J. Automotive Technology 编委。
长期从事内燃机节能减排新技术研究开发。负责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开发了高混合率燃烧室技术,率先独立研发了重型柴油机用高压共轨智能控制燃油系统,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并开发成功共轨系统液力平衡快速响应电磁阀,提出和开发了天然气稀燃、压燃、智能控制双燃料发动机,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32位发动机复杂功能智能控制单元(ECU),形成多项专利。2001-2011年连续担任两个‘973’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新技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提出柴油机混合率与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理论,将燃烧理论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开创内燃机燃烧控制新技术方向。开发了可变米勒系统,EGR系统,高效增压系统相耦合的先进空气系统,提出并开发了重型柴油机高密度-低温燃烧系统及相关工程化技术。使用该技术开发的无后处理器国IV柴油机和欧VI样机动力性和热效率处国际先进水平。
·林忠钦(1957.12.06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011年当选。机械工程专家。
浙江镇海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机械工程学科召集人。
长期从事薄板产品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制造质量控制技术,解决了小样本条件下车身制造质量的评价,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提升中国汽车车身制造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数字化封样技术,有效的缩短了车身的开发周期,提升了开发质量,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建立了中国的汽车板使用技术,解决了成形窗口的精确预测的难题,提出的稳健设计技术促进了大型复杂覆盖件的设计制造技术进步,为国产汽车板替代进口板和高强度钢板批量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
·丁荣军(1961.11.12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011年当选。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专家。
江苏省无锡市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机车专业。2008年获中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牵引控制、牵引变流和网络控制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中国铁路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的突破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交流传动系统及高性能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模式。
·瞿金平(1957.6.4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2011年当选。轻工机械工程专家。
生于湖北省黄梅县。198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1987年获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机械硕士学位,1996年在职获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机械模具科技促进协会名誉会长。
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装备技术与理论研究,提出振动剪切形变和体积拉伸形变动态塑化输运方法及原理、系统发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发明并研制成功一系列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加工成型新装备。研发团队的新目标,是从节能减排、废旧产品循环利用以及可再生资源替代的重大需求出发,进一步使新技术在产业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推动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 骏(1958.03.24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013年当选。汽车发动机专家。
吉林省长春市人。1989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突破设计、燃烧、电控和可靠耐久四项汽车发动机核心技术,建成基础技术研究平台。主持自主研发出重型系列柴油机,使一汽解放卡车重型化;主持自主研发出系列汽油机,使新一代红旗高级轿车有了自主发动机;主持自主研发出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装备我军第三代中型高机动战术军车。
·丁文江(1953.3.28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013年当选。轻合金研究专家。
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绍兴。198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铸造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先进镁合金材料及其精密成形研究,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多次担任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镁合金开发应用及产业化”专家。近年来,研究领域拓展至汽车轻量化材料及技术。
·毛新平(1965.6.1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015年当选。金属压力加工专家。
湖北鄂州人。2006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任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研究和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研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23件,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魏寿昆冶金青年奖、首届杰出工程师奖。
致力于以最低成本生产最高性能钢材,聚焦高性能、轻量化、绿色低成本的汽车用钢产品及技术。其绿色低成本薄板坯连铸连轧热轧薄板技术的研发,顺应汽车行业绿色、低成本和轻量化的用材需求。
·孙逢春(1958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017年当选。
出生于湖南临澧,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84年获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赴德国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89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并参加工作。现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199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会士,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科技冬奥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专家组组长,历任国家新能源汽车专家组专家、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首席专家等。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提出并构建了我国电动商用车、充/换电站系统、清洁交通等系统技术体系,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及省部级奖多项。
在其带领之下,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研发团队设计了我国第一辆电动大型豪华客车,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第一辆低地板电动客车,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轿车,第一辆电传动军用车辆,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明奖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动汽车专业化产业基地。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电动公交客车在北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示范运行车队,在2004年国家电动车大赛上一举夺得三座冠军奖杯和18个单项奖牌,名列国内外参赛单位榜首,奠定了北京理工大学在电动汽车研究开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的国际先进地位。
·吴 锋(1951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017年当选。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功能材料专家组成员、副组长,“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委,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组长,“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动力蓄电池责任专家)等。目前,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绿色二次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两届)、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部科研诚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和绿色二次电池等方面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先后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科研等项目26项,主持创建了国家863镍氢电池中试基地和北京理工大学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材料设计、制备、评价与应用一体化的创新研究平台、校“绿色化学电源体系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多项,主持制定国家汽车行业动力电池标准3项等。
·欧阳明高(1958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
出生于湖北天门,1982年获得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工学学士,1993年获得丹麦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清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汽车”联盟中方首席科学家。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编委,《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主编等。
长期从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和国际相关重大科技计划。研究工作包括:内燃动力系统与控制(尤其是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与混合发动机)、混合动力系统与控制(尤其是多能源混合动力系统与新能源城市客车)、电池动力系统与控制(尤其是智能电动四轮驱动系统与小型纯电动轿车)、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分析(尤其是车用替代能源与动力系统技术转型战略)。
编辑:薛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