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国内

面朝大海 未来已来,汽车业新赢家一定是个“混血儿”

来源:互联网

  12月的三亚,温暖湿润、风轻云净。一年一度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以下简称“财经国际论坛”)如约而至。9日清晨,一场由与会嘉宾参与的晨跑活动,为本届财经国际论坛的正式开幕暖场热身。

  用晨跑拉开一场财经论坛的序幕深有寓意。当下,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大调整和大变革,世界经济秩序的重构势不可挡,经济的全球化治理挑战重重,全力奔跑的中国,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重构中的机遇如何把握,治理中的挑战何以应对,中国角色怎样转换……在面朝大海的奔跑中,在寻找答案的路上,传说中的未来已来。

  ▶经济秩序重构不是简单修补而是颠覆

  全球经济秩序重构的速度和势力,远比想象得要快、要强。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正在成为这场全球性经济重构“大戏”的“导演”。这些新领域在传统经济体系中的渗透,正在打破着固有的规则和秩序。

  在本届财经国际论坛现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做出这样的判断:未来50年,全球经济将面临巨变。在这其中,一些老问题犹在,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全球经济在巨变中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需要搭建与之相匹配的治理结构和治理规则,来有效解决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说。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在论坛现场直言:对诸多传统行业、传统经济模式而言,重构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根本性的颠覆。

  ▶新动能转换要靠改革创新

  对传统行业和经济模式而言,颠覆的过程,正是寻找新动能、新动力、搭建新制度、新框架,实现升级的过程。

  对此,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认为,在全球经济秩序重构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也是在重构中挖掘新动能、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新一轮全球经济秩序重构中,中国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被寄予厚望,如何在重构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需要通过一系列改革来实现。”许善达说。

  在挖掘新动能的过程中,中国正通过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改革,逐步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针对不适应新动能的体制架构进行改革。“如果没有改革、没有创新,新动能的转换将很难实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晓河说。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离不开与新技术的融合,未来,科技+消费,科技+大健康,科技+传统工业,是新动能的三个风口。”中金公司原总裁朱云来判断。

  ▶未来汽车业赢家一定是个“混血儿”

  汽车,正处在“科技+传统工业”、“科技+消费”两大风口的浪尖。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汽车产业无疑是助力经济转型和重构的活跃分子。

  本届财经国际论坛,一场题为“新消费生态下的汽车产业创变之道”的专场讨论颇为精彩。“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终端消费,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一场变局。新能源、纯电动核心技术在全球逐步处于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成为这场变局中的主角。”许善达说。

  作为专场论坛的车企代表,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孙惠斌从传统车企管理者的角度分享对汽车产业创新与变革的理解:“只有科学把握汽车发展规律,在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产业链条上不断创新升级,才能让智能科技、个性定制、互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成为未来汽车消费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一汽-大众迈腾再次成为三亚财经国际论坛VIP嘉宾指定用车

  不久前,一汽-大众刚刚发布了应对产业变革的“2025战略”。按照规划,未来一汽-大众将优化产品结构,全面布局SUV战略和新能源汽车,推进新能源车快速发展,2025年新能源车型将至少占总产量的25%,成为智能移动出行和绿色出行解决方案的践行者和领导者。

  刚刚在美国101公路亲身体验了无人驾驶汽车的汉德工业促进资本主席蔡洪平感慨道:汽车无人驾驶时代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创新中心主任、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表示,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已经不仅限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本身,智能网联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变化,对传统汽车制造业格局的改变更大。“未来,汽车是可以进化的,随着人工智能在汽车产业的全面渗透,汽车将向类人方向进化,未来的汽车将变成人类的宠物、合作伙伴、家人甚至超出人类思维逻辑的新产物。”殷承良说。

  传统车企和各方新造车势力都积极投身于这场全球汽车革命中,那么究竟谁才是未来汽车产业的新赢家?

  对此,殷承良坦言,如今,全球领先的传统汽车制造企业都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积极寻求转型,于此同时新造车企业的颠覆势力也跃跃欲试,究竟谁能取胜,并不可轻易下结论。但必须强调的是,尽管新造车势力的积极踊跃给传统车企带来了很大压力,但传统车企的转型实力仍不容小觑;新造车势力如果不能解决产能规模和对汽车制造供应链系统管理等问题,胜算的几率并不大。

  “未来汽车业的赢家,不是互联网企业,也不是传统车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汽车业的下一个赢家一定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混血儿’。”殷承良说。

  编辑:张鹏

相关阅读

Copyright© 中华消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