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国内

【百家颁奖】石耀东:后补贴时代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塑造新动能

来源:互联网

  12月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石耀东在2017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论坛暨第14届全国百家优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颁奖典礼上,提出了对后补贴时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新能源汽车产业形势喜人也逼人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兴未艾。石耀东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形势喜人也逼人。

  近些年,国家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与此同时,国家针对交通管理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政策。2016年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累计推广量超过100万辆,全球占比均超过50%。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1.7万辆和49.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7%和45.4%。自主品牌占领了国内新能源汽车90%以上的市场份额。10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过9万辆,同比增长86%和106.7%。

  新能源汽车投资合资热。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202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超1万亿人民币,产能规划超2000万辆。2017年全国NEV投资500亿、70余个整车项目。如江苏省630多亿,浙江省560多亿,广东省520多亿。

  据不完全统计,蔚来、零跑、云度、奇点、小鹏等几十家新车企以电动+智能进入市场。 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到2020年向中国消费者提供40万辆NEV,2025年实现150万辆,与合资伙伴在电动出行领域的投资预计将超过100亿欧元。日本丰田汽车与中国合作企业伙伴共同研究生产纯电动车,并最快将于2019年开始销售。大众集团与江淮汽车、戴姆勒集团与北汽和比亚迪、福特汽车与众泰、东风与雷诺日产、宝马与华晨等建立新能源车合资企业。

  此外,跨国车企虎视眈眈欲进入中国新能源市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形势也很逼人,沃尔沃、奔驰、宝马、大众、捷豹等全球主流车企已在向新能源动力时代加速转型,且都有相应的布局。石耀东认为,一旦我国市场完全放开,这些跨国车企必然全部踊入。我国中低端新能源汽车如何与外资品牌同台拼杀。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逐步进入补贴退坡时代了。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信部现行补助标准,主要依据节能减排效果,并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逐步退坡。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其中: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那么,后补贴时代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路在何方?

  近来,很多行业人士都在思考,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路在何方?

  新汽车产业化将加速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石耀东认为,要对新动能进行培育,真正做到产业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比如,培育产品竞争力、管制成本以及全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系统。

  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培育新动能。石耀东认为,我们要培育自己的生产能力与产品力、消费者认可与接受程度、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价格成本控制、基础设施的充足性与便利性、企业战略转型的决策与实施、倾斜性交通管理措施、适度财税激励政策博弈、促进产品与资本市场的开放与竞争,新兴力量与传统力量的博弈,内外结合,以外促内。

  我们要还培育全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石耀东认为,我们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研发、验证测试、采购配套、制造组装、物流供应、营销管理、售后服务、品牌运营、金融服务等等产业内部经济活动,以及充换电设施、道路设施、车用燃料供应、交通管理、城市信息系统等硬环境和软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和可预期的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

  经过前些年的发展,石耀东提醒,一定要加强行业自律与市场监管,防止“骗补”和数据造假、健全行业自律机制,维护市场良序 、产品技术与服务标准制定,加强一致性管理,发挥中介机构和产业联盟的作用,搭建政产学研用的沟通桥梁,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全过程、实时监控,加快新能源汽车企业监测平台与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对接,建立违法违规企业和行为的黑名单制度,强化产品或企业退市等惩戒机制。

  石耀东认为,燃料电池汽车总体上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核心技术、基础设施、成本价格、标准法规等都有待完善。但战略共识已形成,外部环境在改善,资本市场在启动,未来前景广阔。 比如,日韩等汽车强国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加快燃料电池汽车的战略布局、产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2017年,被业内视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元年。石耀东指出,目前看商用车起步早,FCV乘用车仍需解决政策、技术、应用环境等问题。同时燃料电池汽车需要持续性的财政扶持。

  此外,石耀东还表示,我国要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塑造新动能,加速网联化智能化技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渗透,不仅渗透于研发设计、物流供应、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制造组装等供给侧诸多环节,还渗透于产品营销、维修保养、设施服务、金融保险、车联网服务、人车交互、可视化、出行服务、交通安全管理和商业模式等需求侧更多的应用领域,延伸和创造更多的新价值空间。

  以上观点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末经嘉宾审核

  编辑:李沛洋

相关阅读

Copyright© 中华消费在线